“造血”扶贫抓产业
2017-12-06 刘亚丽 向厚勇 梁阿羚 宣恩新闻网 1
字号 小 中 大
村民积极报名
讲解种植技术
“咱们村里现在路好了,桥通了,产业也要发展起来,不能世世代代靠出门打工,最重要的是每家每户都能有产业发展,脱贫致富才有希望!”12月5日,在沙道沟镇老岔村原粮管所里,县审计局驻村“第一书记”吴宇生在该村产业扶贫现场会上如是说道。
当天,由县审计局牵头,联合县林业局、湖北土家爱食品开发有限公司、宣恩信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来到老岔村,为该村300余名村民带来一场以油茶、枇杷、黄豆等产业为主的种植培训,进一步激发整村“造血”动能。
老岔村位于道沟集镇东北方约19公里处,东与大垭村相连,南接木龙寨村,西与芦茅湾村接壤,北与金盆村相邻。全村共9个村民小组,309户1069人,经建档立卡识别,该村有贫困户116户386人。由于地理位置偏远、山大人稀,多年来老岔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,产业发展单一。缺资源、缺技术、缺动力是制约当地发展的现状。
在这样的情况下,要如何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?带着真情真意,县审计局驻村工作队从走进这个偏远山村的第一天起,便开始思考如何夯实整村发展的内生动力。
村情户情是脱贫攻坚的“沙盘”,必须熟记于心才能对症有方。到村后,驻村工作队了解到村里发展仅仅依靠苞谷、土豆,加之产业布局不合理,种植技术落后等原因,多年主导产业空白,村民产业发展收入微乎其微。对此,县审计局结合老岔村实际情况,决定先从产业入手,开出了一张产业发展的 “药方”。
“根据村情实际,通过前期考察对接,确立将枇杷作为村里的主导产业,以长短结合的形式套种辣椒、黄豆,同时发展油茶产业,让每家每户的土地都能发挥价值。”吴宇生介绍,考虑到老岔村的海拔、地势、气候等综合因素,在原有的零散农作物基础上,采取“以短养长”的方式增加特色产业,在枇杷三年成熟丰产期间,套种黄豆、辣椒,以补齐产业发展过渡期的无收益短板。
不仅要明确产业发展方向进行“造血”,还要定位靶向突破口使得内生动力不断增强。对此,县审计局针对贫困户的种植技术、管理技术、养殖技术缺乏这一难题,采取“走出去,引进来”的方式,开设产业扶贫培训班。将专家和技术团队请进村子,形成了村里产业技术培训的师资力量团队,并采取定期培训、种植周期节点培训和入户培训的方式,让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深入人心,根除了贫困户墨守成规的传统观念,培养了大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。
“通过前几天的考察,枇杷种植不仅市场好,而且还有公司对接种植技术、果实销路,稳当得很!”村民雷银山决心将自家10亩土地都种上枇杷。在他的带动下,不少贫苦户都纷纷提出种植申请。目前,该村计划发展枇杷250亩,通过科学管护亩产值可达万元左右。
如今,村里三条主要道路均完成硬化,进村桥梁修缮如新,新建垃圾池改善村级环境卫生,一到晚上,太阳能路灯把小广场照得明亮,丰富了村民夜间广场舞文化生活……斩断穷根才走向小康路,在齐心聚力发展产业的同时,驻村工作队还着力与改善整村面貌,整村的脱贫攻坚稳步推进,贫困户脱贫致富前景可期。